李书福的上一次大动作,是两年前以18亿美元“蛇吞象”收购瑞典沃尔沃。而三年前,他以约3亿港元全资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SI。
三场海外收购大戏下来,人们可以说,李书福这个吉利汽车[微博]的创造者,已经从“造车狂人”转变为“购物达人”。
舞剑英国
锰铜意在吉利出口
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的黑色出租车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之一。观众没想到的是,不到半年,黑色出租车的“主人”就变成了中国人。
黑色出租车“生于”1948年,是伦敦街头一道标志性的风景。但由于规模太小、产品单一,在汽车业这个竞争激烈、规模为王的领域,生产商英国锰铜公司自2008年以来一直入不敷出,惨淡经营。
击垮锰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因为转向器里一种在中国采购的部件(非吉利生产)发生故障,锰铜被迫召回400辆出租车,并暂停销售,去年10月22日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从那时算起直到吉利宣布收购消息,中间只有102天,该笔收购案的效率令人刮目。
吉利方面称,吉利将全盘接手锰铜的销售和生产,开发新车型,并探讨进入私人租赁市场的可能性。但有分析人士认为,李书福收购锰铜,意在为吉利旗下的帝豪EC7打开欧洲市场。该车型上市之初,吉利就明确指出:“EC7完全按照欧洲标准设计,今后产量的一半将用于出口欧洲市场。”
然而,要想大批出口欧洲,必须先克服欧洲的贸易壁垒,将工厂建到欧洲。但是,欧洲对汽车制造厂的认证非常严格,除了技术标准外,还有严苛的环保标准。自主品牌要想进入欧洲的传统市场,可谓难于上青天。
如今,李书福将锰铜收入囊中,只要将锰铜在英国的生产线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即可生产EC7之类的吉利产品。这将一步跨越欧盟的贸易壁垒,并节省大量认证时间和认证费用,减少诸多麻烦。因此,李书福收购锰铜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算上2010年以18亿美元“蛇吞象”收购沃尔沃,李书福的海外大动作令人惊叹。“他从来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而且敢说敢为。”有同行如此评论李书福。不过,如果没有这种敢想敢为的冒险精神,中国的汽车史上就不会有李书福和吉利的名字。
恳求“失败机会”
“虾米”豪赌造车
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几乎全部都是巨无霸企业,“小虾米”李书福的出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的名言更让人发笑:“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有时候回忆那段经历,自己都觉得后怕。”李书福说,如果现在让他选择重新创业,绝对不敢选汽车行业。
1997年,34岁的李书福拿着前期积累和兄弟资助的1亿元资金,在浙江临海市征地850亩,他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但筹建的却是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1998年8月,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
为了拿到轿车的准生证,李书福频繁奔波于各行政部门之间。1999年,李书福对当时分管工业的副总理曾培炎请求:“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中国加入WTO前夜,吉利豪情终于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地下造车六年后,李书福方修成正果。
但在强手如林的汽车行业,拥有牌照并不意味着成功,事实上,李书福一直在失败的边缘挣扎。在创业初期,吉利成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甚至被戏谑:“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也没少吃官司。更为严重的是,超低价位引发了同类小轿车的降价风潮,李书福发现吉利已经很难赚钱了。一度,他的处境十分尴尬。
但李书福挺了过来,他带着吉利一路摇摆前行,居然成了国内自主品牌一道风景线。2005年5月,吉利在香港成功借壳上市。
2007年,李书福决定摆脱吉利的低端形象,埋头自主研发。2008年北京车展上,他一口气拿出了23款新车参展,这是吉利向高端汽车进军的一次标志性动作。
李书福没有太多理会“高端低端”的争议,他有了下一个目标,国际化。
恋沃尔沃八年
“蛇吞象”终实现
对李书福来说,国际化,就是收购沃尔沃。2007年,吉利成立V项目组,V既是沃尔沃,也是胜利的意思。
李书福早就觊觎沃尔沃。2002年,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的他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同年,李书福还在另一个论坛上说出“十年内通用、福特将破产”的名言。结果被汽车界传为笑谈。
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之下,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福特汽车[微博]亦出现巨额亏损,不得不“砍手自救”情愿出售沃尔沃。当年笑话李书福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继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DSI“小试牛刀”后,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出任沃尔沃轿车第一任华人董事长。中国诞生了第一家跨国汽车集团,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名车品牌,中国民营制造业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手笔的海外并购。李书福笑着与福特汽车CFO拥抱的合影,传遍整个世界。
李书福说:“福特和沃尔沃这10年来,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就这一点,我觉得用18亿美元买下来很划算。”他坦言:“收购沃尔沃,确实需要冒极大风险,但是如果不收购,以吉利在中国汽车业界的品牌积累和市场份额,五到十年后恐怕就不会再有吉利。”
针对吉利“蛇吞象”、中国“土公司”如何管理洋品牌的质疑,李书福有一句名言:“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他强调,吉利和沃尔沃是两个不同的汽车公司,一个自主,一个高端,但它们也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合作,更好地沟通,产生协同效应,这个本来就是一个优势,为什么不去利用?”
去年,沃尔沃已实现盈亏平衡,但摆在李书福前面的一道坎,是怎样使其管理文化在沃尔沃生根发芽。面对刚拿下的锰铜,李书福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120元照相起家
海南淘金折翼
如今叱咤汽车界的李书福,在1963年时,他只是浙江台州一个贫困农家里刚降生的第三个孩子。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考落榜,拿着父亲给的120元钱开始自谋生路——他买了台照相机,骑着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半年后,李书福赚到了1000元,趁热打铁开了家照相馆。
李书福在洗照片时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他关掉照相馆,专心搞起了这个买卖。
到了1984年,一天,李书福去一个小鞋厂定做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居然都在做一种冰箱零部件。李书福意识到,这才是大生意!于是,他和几个兄弟成立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当时冰箱供不应求,厂长李书福顺利掘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李书福又大胆决定,自行生产电冰箱。1986年,他研发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组建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到1989年,26岁的李书福已是千万富翁。但1989年6月,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没有进入生产企业名单。李书福无奈放弃,到深圳某大学进修。但装修宿舍时,他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不错,随即返回台州联合兄弟生产这种材料。至今,这门生意每年还有上亿元利润。
1992年,海南掀起房地产热,李书福带着数千万元前往淘金,结果全部亏掉,惨败回乡重新寻找事业起点。一次,台州市政府组织参观一个摩托车厂,他发现制造摩托车简单又利润惊人,当年就成立浙江吉利摩托车厂。1994年,他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此后产值连续几年高达20亿—30亿元,跻身全国民企前四强。
但李书福并不满足于两个轮子,他始终忘记不了小时候用绳子牵着泥巴做的汽车满地跑的情景。
1994年,李书福做出了一项令人吃惊的决定:造汽车。家人极力反对,从而逼出了李书福“两个沙发带四个轮子”的经典言论,并表示:“哪怕是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天然农民智慧
李书福不按牌理出牌却能取得目前的成功,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他对产业政策的精准把握和顺势而为;一是其绝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偏执性格和近乎可怕的执行力。
如果缺乏前者,李书福不会在牌照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就敢“先上船后买票”;如果缺乏后者,李书福也不可能胆敢杀入造车这个被视为民营企业禁地的领域,并最终成为民营造车第一人。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李书福跟亨利·福特很像,“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天然的农民智慧,而且人格复杂。”
(据《新闻晨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日报》《北京商报》报道)
仁略咨询观点:
战略规划与战略执行是企业成功的根本所在。只有战略目标,没有执行能力,企业的目标就会沦为空谈。战略执行能力建设的过程就是提升企业绩效的过程,绩效管理正是战略执行的重要保障。绩效管理体系是提升企业绩效的系统管理体系,是打造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