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商意盈、徐扬)春节过后,沿海一些企业又遭遇招工难。年复一年的“招工难”似乎在提醒人们,“季节性用工荒”“结构性用工荒”已成常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不仅如此。在招工吸引力上,强弱企业间的“马太效应”日趋明显。“招工难”正在成为企业洗牌的加速器。
每年春节后的招工高峰,实际都是市场这只无形大手指挥下的劳动力重新优化配置时段。在浙江的用工市场,如果提供不了月薪3000元并且包吃住的条件,企业就很难招到员工。而那些技术型、待遇高、保障好的企业,招工其实很容易。这说明,企业转型升级程度如何,将决定其未来发展及生死。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曾经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然而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生活成本迅速提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进程加速、保护劳动者权益力度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挣钱越来越容易。一、二、三产业之间,沿海与内地、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都在激烈争夺劳动力。这种变化有利于扩大农民工就业主动权,可对企业来说却是一道残酷的选择题:要么提高工资待遇,降低利润博取发展;要么招不到工人,在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
“招工难”现象说明,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加工初级产品谋取发展的时代正在远去。企业转型升级没有退路。
仁略观点: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常态,企业招工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地理位置特征,综合考虑地区和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情况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来解决遇到的用工难题。更重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人和留人机制,从工人自身需求出发,解决其生存、生活,工作、发展中的种种顾虑,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绩效考核、薪酬制度与企业文化增加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劳动力资源趋于稳定。